老子故里在永城李寨苏各十大证据(6)
六、揭秘老子故里之争之谜“老子永城人”
唐宋两代皇帝拜谒老子故里,都是到谯东真源县。宋元地理总志《大元混一方舆胜览》宿州永城、灵壁条下注:“徐州之域。元管符离、虹县、蕲县、临涣四县,今县二。老子永城人,姓李,名耳,字聃。《葛洪传》云:[李氏母所生,即其母姓。]”明嘉靖《永城县志》注:“按方舆胜览及翰墨全书皆云老子永城人,姓李,名耳,字伯阳,谥曰聃,周柱下吏。孔子适周而问礼焉……”
《大元混一方舆胜览》《整理者弁言》载:“于北方故土部分之记载也多是採集《水经注》、《元和郡县志》、《太平寰宇记》、《历代地理沿革表》等地志及经史百家旧籍、旧图经而成。”显然,《元胜览》对“老子永城人”之记载,是对《水经注》等史籍考证的成果,很具权威性和证据价值。也同时说明,故里元代前不存在争议。老子依据山西师范大学仝建平教授《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》研究:《翰墨全书》元明清三代均有翻刻,留下诸多版本,流传甚广,影响最大,学者著书立说多有征引。作为中央政府或地方省政府编纂的志书,在编纂取材时都曾利用过《翰墨全书》的资料。《大明一统志》、《大清一统志》、《江南通志》等编纂时曾将《翰墨全书》所记作为早期文献依据。《元史.地理志》“卫真入鹿邑”,老子故里就是鹿邑,是历史的误认。元初,永城脱离亳州入宿州。元大德十一年(1307年)成书的《大元混一方舆胜览》、《翰墨全书》宿州永城条下有元初“老子永城人”的归属史。明洪武年间成书的《元史.地理志》,有元初“卫真入鹿邑”的归属史。同一时间,结论不同,谁真谁假呢?作为老子故里而言,二者具有不同的逻辑概念。前者反应了具体事物的真相,后者是个模糊概念,与老子故里含义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。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,卫真入鹿邑不等于老子故里就必然入鹿邑。只有“老子永城人”才是老子故里的必然定论。否则,将出现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,和违反辩证法则的基本原理。《元史》在编修时,对道教人物的记载,取材于墓志、神道碑、家传、行述等史料。记载“卫真入鹿邑”,其取材出处不明。而人物条下,并没有注述老子传记,与体例不合。所以,如果说老子是鹿邑人,是没有根据的。我们不妨看看《大元混一方舆胜览》”对鹿邑太清宫的记载。《大元混一方舆 胜览》亳州、鹿邑景致条下注:“太清宫,玄元旧宅,有桧树,鹿迹存焉。”显然说明:玄元“旧宅”而不是“故宅”。是虚拟的“玄元皇帝”曾经居住过的地方,说老子故里不妥。明清至今,一些学者,总是将鹿邑的太清宫和高大的《先天太后赞碑》这个历史“古迹”,作为“消失了”的老子故里的历史“故迹”处理。“卫真入鹿邑”大概也是这样形成的。特别是清中后期,全祖望、赵一清、戴震等根据当时已经“消失了”的老子故里和现存的纪念老子的古迹校订《水经注》,把本在谯东的文字改写到了谯西。《元和郡县图志》,宋代时刻本、抄本也已失传,最早的是明代的本子,明代各本大多为抄本,且卷数不尽相同,有34卷本、17卷本、8卷本。王振川教授考证说:“清代学者要邦李吉甫重新编著《元和志》就只有明代的残缺本,已经不到一半了,而且图也一张没有了。这些清代学者想把唐代的历史搞起来,也只有辑佚编写了,这个过程几乎是有清一代,还加上民国的初期人。”给关于老子故里的文字造成了混乱,致使人们已经不知道哪是真正的老子故里了。其实这又何必呢!历史不是可以随意制造的。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,通过逻辑推理、故迹识别,和文献资料进行深度探索,就可以找到历史的真相。